我轉換到Mac的歷程
上次和老吳聊天,談到他想把家裡的桌機換掉,因為沒打算做什麼複雜的事,所以在考慮要不要買台Mac。結果聊著聊著,倒問了我為什麼當初會選擇Mac。事後想想,也許我是該把自己換成Mac的過程寫下來,結果就是這篇文章。另外,關於選不選Mac的問題,我曾經在網路上看到這篇文章,感覺還不錯,有興趣的人也可以看一下。
Unix&Unik-like
iBook筆記的部落格簡述就有提到,我在2005年買第一台、也是至今唯一一台的Mac,記得那時應該是我大二升大三暑假。但是其實早在那之前我就一直在嘗試換用Windows以外的作業系統,前前後後在PC上用過FreeBSD、RedHat、Debian這三個作業系統。這三個作業系統的架構以外人的眼光來看基本上是大同小異,FreeBSD是承襲自System V的Unix系統,另外兩個則是GNU/Linux底下的分支。FreeBSD使用起來的感覺和Linux不太一樣,我其實說不太上來有何不同,但兩者在操作上的哲學有些微妙的差異。
這幾個Unix系統過去是我一直在試用與觀察的對象,主要就是想看看它們是否可以當成一般桌上型電腦的作業系統來用。我家的人也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被迫試過這些玩意(微笑),但最後我算是在Debian上“定居”了。大約是大一大二那段期間,因為老哥那裡弄了台半癈狀態的NET筆電來,後來被我拿去學校宿舍用。因為那時玩Linux已經算有點心得,所以就直接把那台筆電的作業系統換成純Debian的筆電。在學校用起來感覺並沒有很大的問題(除了有次報告東西臨時有狀況卻跟同學電腦不合有點糗...)平常自己需要弄什麼東西都還算順手。
尋找新的筆電
後來那台NET筆電的電池壽命漸漸不行,我開始考慮要換台筆電。其實一開始我並沒有考慮蘋果電腦,當時所想的是買台一兩萬的中低階筆電,然後裝個Windows/Debian雙系統來用。也因為根本沒有預算,我只打算用分期的方式買。
就在快開學的那段期間我跑了一趟光華,問了幾間店。但很可惜的,很多都沒有分期付款,或是必須要先有一定的定金當頭期款,剩下的才分期。這都是我無法接受的方案。那時好死不死,我在網路上看到蘋果有學生分期的活動,而且還是無息的。我找到的分期方案DM上是分六期,但另外卻聽說好像有十二期的(那時算一算,我只有可能付得起十二期...),抱著一絲希望打了電話去問。當時電話上的回答是目前還沒聽說,但開學後可能會有。於是我才開始有點認真的想了一下用Mac的可能性...
抱回iBook G4
記得我沒等很久,應該是隔天剛好經過懷寧街跟忠孝西(?)路交叉口的蘋果店面(現在已經不見了...),一時心養跑進去看了一下。和店員稍微聊一下,了解Mac OS X的一些特點,覺得印象深刻。聊到後來想說再多問一次分期的事反正也不會死,沒想到他們竟然說有,這下子換我猶豫了。真的給他買下去可是跨了很大一步啊......後來我決定先冷靜一下,問問別人的意見。
由於先前有在學校使用過Debian作為作業系統的經驗,讓我相信用Mac頂多也只是和Linux一樣。而且以Mac OS X給我的感覺,我百分之百的確定Mac是夠我用了。剩下來大就是問問旁觀者看看這樣的行為會不會太瘋狂。問了之後,這下可好。老姊舉雙手讚成,我哥也說Okay啊(他通常會是你在做衝動決定時的緩腳石)。所以我就這樣在當天下午坐著捷運把小白帶回家...
磨合期
好吧...其實磨合期這三個字幾乎是寫假的,因為Mac的使用者界面我用起來很順手,它本身的穩定度、成熟度、與軟硬體的整合度都相當高。但我這裡要說的磨合期是指我開始習慣Mac OS X的操作哲學。Mac的Dock我在Debian時就用過類似的東西,但和Debian上的dock比較起來,Mac上的和系統的整合度很高,設定也很簡單方便。再來就是系統的設定和調校,基本上Mac OS一裝好就什麼東西都設定的很完整了,我除了裝新軟體外其實幾乎沒動到什麼設定,但偶爾會跑去看一下有什麼地方是可以調整的等等。再來就是開始找方便好用的小程式,而事實上,最後這個階段是一直延續到現在。Mac上似乎每隔一陣子就會冒出有趣、甚至是很實用的小東西...這大概算是使用Mac的樂趣之一。
Mac的底層架構是我從來沒聽說過的Darwin,我後來才知道其實Darwin是個用Mach做為核心的unix系統。即然同是unix底,所以它的console和我先前用過的系統幾乎是相等的,一裝好我就能用ftp, ssh這些服務。傳檔跟遠端登入都不是問題,這下子這台iBook也等於是成了我家中伺服器的終端了。除非是遠端沒法解決的狀況我才有可能跑到伺服器前,擋著路在那裡搞電腦。
大約就是這樣,這台iBook從此霸佔了我99%的數位生活。
什麼?另外的1%?是電腦以外的數位產品.....
Unix&Unik-like
iBook筆記的部落格簡述就有提到,我在2005年買第一台、也是至今唯一一台的Mac,記得那時應該是我大二升大三暑假。但是其實早在那之前我就一直在嘗試換用Windows以外的作業系統,前前後後在PC上用過FreeBSD、RedHat、Debian這三個作業系統。這三個作業系統的架構以外人的眼光來看基本上是大同小異,FreeBSD是承襲自System V的Unix系統,另外兩個則是GNU/Linux底下的分支。FreeBSD使用起來的感覺和Linux不太一樣,我其實說不太上來有何不同,但兩者在操作上的哲學有些微妙的差異。
這幾個Unix系統過去是我一直在試用與觀察的對象,主要就是想看看它們是否可以當成一般桌上型電腦的作業系統來用。我家的人也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被迫試過這些玩意(微笑),但最後我算是在Debian上“定居”了。大約是大一大二那段期間,因為老哥那裡弄了台半癈狀態的NET筆電來,後來被我拿去學校宿舍用。因為那時玩Linux已經算有點心得,所以就直接把那台筆電的作業系統換成純Debian的筆電。在學校用起來感覺並沒有很大的問題(除了有次報告東西臨時有狀況卻跟同學電腦不合有點糗...)平常自己需要弄什麼東西都還算順手。
尋找新的筆電
後來那台NET筆電的電池壽命漸漸不行,我開始考慮要換台筆電。其實一開始我並沒有考慮蘋果電腦,當時所想的是買台一兩萬的中低階筆電,然後裝個Windows/Debian雙系統來用。也因為根本沒有預算,我只打算用分期的方式買。
就在快開學的那段期間我跑了一趟光華,問了幾間店。但很可惜的,很多都沒有分期付款,或是必須要先有一定的定金當頭期款,剩下的才分期。這都是我無法接受的方案。那時好死不死,我在網路上看到蘋果有學生分期的活動,而且還是無息的。我找到的分期方案DM上是分六期,但另外卻聽說好像有十二期的(那時算一算,我只有可能付得起十二期...),抱著一絲希望打了電話去問。當時電話上的回答是目前還沒聽說,但開學後可能會有。於是我才開始有點認真的想了一下用Mac的可能性...
抱回iBook G4
記得我沒等很久,應該是隔天剛好經過懷寧街跟忠孝西(?)路交叉口的蘋果店面(現在已經不見了...),一時心養跑進去看了一下。和店員稍微聊一下,了解Mac OS X的一些特點,覺得印象深刻。聊到後來想說再多問一次分期的事反正也不會死,沒想到他們竟然說有,這下子換我猶豫了。真的給他買下去可是跨了很大一步啊......後來我決定先冷靜一下,問問別人的意見。
由於先前有在學校使用過Debian作為作業系統的經驗,讓我相信用Mac頂多也只是和Linux一樣。而且以Mac OS X給我的感覺,我百分之百的確定Mac是夠我用了。剩下來大就是問問旁觀者看看這樣的行為會不會太瘋狂。問了之後,這下可好。老姊舉雙手讚成,我哥也說Okay啊(他通常會是你在做衝動決定時的緩腳石)。所以我就這樣在當天下午坐著捷運把小白帶回家...
磨合期
好吧...其實磨合期這三個字幾乎是寫假的,因為Mac的使用者界面我用起來很順手,它本身的穩定度、成熟度、與軟硬體的整合度都相當高。但我這裡要說的磨合期是指我開始習慣Mac OS X的操作哲學。Mac的Dock我在Debian時就用過類似的東西,但和Debian上的dock比較起來,Mac上的和系統的整合度很高,設定也很簡單方便。再來就是系統的設定和調校,基本上Mac OS一裝好就什麼東西都設定的很完整了,我除了裝新軟體外其實幾乎沒動到什麼設定,但偶爾會跑去看一下有什麼地方是可以調整的等等。再來就是開始找方便好用的小程式,而事實上,最後這個階段是一直延續到現在。Mac上似乎每隔一陣子就會冒出有趣、甚至是很實用的小東西...這大概算是使用Mac的樂趣之一。
Mac的底層架構是我從來沒聽說過的Darwin,我後來才知道其實Darwin是個用Mach做為核心的unix系統。即然同是unix底,所以它的console和我先前用過的系統幾乎是相等的,一裝好我就能用ftp, ssh這些服務。傳檔跟遠端登入都不是問題,這下子這台iBook也等於是成了我家中伺服器的終端了。除非是遠端沒法解決的狀況我才有可能跑到伺服器前,擋著路在那裡搞電腦。
大約就是這樣,這台iBook從此霸佔了我99%的數位生活。
什麼?另外的1%?是電腦以外的數位產品.....
留言
奇妙的是也有反例。像有的人買電子產品,別人買用的好好的,但自己去買一樣的東西時卻老出問題的也有。買東西最怕遇到這種狀況了。
八字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