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屆畢業公演,英楚得(The Intruder)

前言
這篇文章的出現主要是應學弟要求而產生的。我很高興去看了本屆的畢業公演,這段時間我經歷了一段過渡期,其實幾乎是要放棄去看的念頭的。不過,看完之後覺得很高興,心情也輕鬆不少。這次的畢演有很大膽的創新,雖然結果並不完美,但是我認為他們辦到了前人所做不到的事。以下的心得雖然很多地方是提出我所認為不足的部分,不過我是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鼓勵的嘗試。除了落掉前20分鐘外,這些評論只是個人的觀感,我多少有些懷疑是不是工作太燒腦袋的關係,也許有些細節被我落掉沒注意到。總之,有什麼意見的也許可以討論討論 XD

進入主題
今天晚上回了很久不見的政大,去看本屆的畢業公演。其實原本不抱什麼希望,因為最近工作的關係,下班的時間很不固定。今天看了看,東西不多,可以早點走,就趁這個時候早點落跑去看了。不過要走前還是跟老大談了一下手邊的案子,結果走時已經六點半,一路殺到政大,進去時已經大概演了二十分鐘。剛好是一堆同學上課,聽Mats哀號他快死了那邊。(orz)

大約先說一下硬體的部分。沒想到藝中三樓的視廳室經過改裝,連門都換到側邊去。這樣的好處可能是入口跟外面走廊隔較遠,比較不會被干擾到。另外一個是,內裝也加上了反射板吸音跟反射,上下左右跟後面都加了,倒是更像一個表演廳(音樂廳?)該有的樣子。也許是因為反射板的關係,沒音樂的時候,就算站在最後面,舞台上的聲音也聽得蠻清楚的。喔,對,因為我太晚到的關係,只能站在後面。(T_T)音響的位置很不幸的剛好是在我的正後方(幾乎),所以常常會覺得它太大聲。不過,除了幾個比較誇張的地方之外,倒是不會覺得它很吵。

那麼,進入正題。本屆的畢演做了很大膽的嘗試,以原創的輕音樂劇演出。因為是原創,所以劇本音樂都是自己來。看劇本有末世錄醒世的味道,讓人有點擔心會過了頭(didactic);另一點是,由於主角也是畢業生,在人生的轉折點上掙扎,此劇也有點像是畢業生以做自述的感覺。

不管怎麼說,因為是音樂劇,就先以音樂為開頭講吧。音樂劇的主角是音樂,雖然我不熟輕音樂劇是什麼,不過看起來像是介於戲劇跟音樂劇中間,唱歌的比重不小。也因為如此,音樂做的好不好就很重要。整場聽下來,音樂的旋律感覺不錯,很有音樂劇的感覺;另一方面也覺得這音樂起來很熟悉,不知是否有參考一些音樂劇的曲式。另外,有幾首歌的主旋律聽起來是用同一個,不過用法上似乎只是單純重覆運用,和一般歌劇或音樂劇的動機(Motif)用法不同。關於這點我不太確定,因為是剛到的時候注意到,頭腦跟劇情還接不上線(後來就完全忘了這件事了 XD)。感覺上除了鋼琴以外其它樂器應該是MIDI混音的。音質很不錯,工作室的水準果然不是蓋的。

唱腔部分很可惜少了情感,但至少都練得很熟。我想畢演準備的時間不長(而且這是原創熱騰騰剛出來的戲),加上大家也都不是專門的科班,要要求如專業音樂劇演出的水準是太苛求了。不過,最嚴重的還數一些音階較低的句子(低音的部分),因為中氣不足,後面幾乎聽不到。這點似乎是所有演員的通病。也因為歌唱少了音樂劇那種「情緒化」的唱法,劇中的歌聽起來有點像是用流行樂的唱法來唱音樂劇。幾首練很熟的歌聽起來很舒服,不過也因為太完美了,少了那種和人物角色情感融雜在一起的感覺。但整體來說,大家都唱得還不錯。(All Star那個奇怪的錄音版本就別提了...)

歌詞寫的很棒,非常有詩意,配合曲子唱起來也很好聽。不過也是因為這樣,有些地方很容易抓不到詞意,一溜煙就跑掉了。還有另外一點是,一般音樂劇的音樂是以歌曲帶動劇情,所以歌詞的部分常常含有對話的成份。雖然是唱歌的型式,但實際上歌詞內容卻是角色之間的交流。這其實是音樂劇最精彩的部分,英楚得在這方面便顯得很弱。看歌詞的內容(除去There Are Rumors的第三人稱)幾乎像是清一色的獨白,Change雖然是Sunny、Jane、Mat輪唱,但也都是唱出各自的心聲,並沒有對話的成分。The Letter雖然也是三人輪唱,不過唱的也是Mat父親一人的觀點(後來看歌詞,Lianne的部分似乎是獨白)。另外The Letter三人輪唱的感覺很奇怪,我看不出這樣安排的意義為何。若說三人在唱出信中的內容時,所唱的內容和各角色有所關聯(例如,父親的詞句正好反映出角色的想法),但這個部分並沒有讓我有這種感覺。

演員的表現大致上都還可以,不過有不少地方沒有放很開。剛進場時課堂上的情形來說,Mat的自怨自艾還沒有很到位的感覺。(也許是因為他太自怨自艾到我想揍他,也有可能是我人剛到還沒辦法進入劇中的情緒...)但到後面吸毒時,加上化妝真的有他隨時會死掉的感覺。Sunny跟Lianne基本上都算蠻穩的,演All Star主持人那位仁兄也不錯。另外,Jerome的口音很有趣,如果是裝出來的就很猛了。中場前的小丑(好像是演Jerome那位?)出來的喜感不錯,不過沒有讓人深切感覺到世界末日的來臨,聲音裡的恐懼感不夠真實。真實性在下半場的時候大打折扣,原本上半場還算有一個完整的故事環境在。例如All Star的競爭,搞得的確像是有那麼一回事,大家都很重視。但到了下半場,故事的真實性忽然消失。沒有適當的配角(或是路人)襯托起「環境」的角色外,演員的表現和對話內容也不夠具有說服力。

角色
另一方面,這部戲裡的「角色」沒有讓觀眾確實感受到他們的改變,或是角色的改變本身也少了一份真實感。這點和演員表現與導演手法有關,雖然劇情部分沒有給予角色轉折太多空間,不過我個人覺得這部分是可以藉由演員和舞台手法來傳達的。很可惜我沒在演員身上看到一些細微的改變,所有有關「改變」的證據都是從對話得來的,對明顯的地方是Jane對Mat的改變。我一直到Mat向Jane表明他的一些變化是因她而來的時候來忽然發現,原來男主角的心境有所轉變。但這項發現卻沒讓人有晃然大悟的感覺,反而顯得突兀。

另一位可以來談一下的是Lianne這個角色。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角色很搶眼,具有很強的發揮潛力。演員的表現很棒,她讓我立刻想到科幻影集Battlestar Galactica裡的一個角色。這兩個角色同樣是存在於另一個劇中角色腦中,一個似真似幻的存在。雖然是個「幻影」,但其「存在感」其實反而是相當真實的。前期Lianne和Mat的互動相當精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出Mat內心的掙扎、他的想法。但這角色到了後期忽然失去重心,她的存在感似乎隨著Mat的改變而消失。但同時,觀眾對這樣的改變卻一無所知。演員似乎只是呆立在一旁,遠遠看著Mat和Jane的對話。

劇本
劇本方面,有幾個地方的切入點不錯。像是流言四起,我們該相信什麼,何為真何為假,如果原本你相信的東西變得不可信了(像是健康的牛奶突然變成致命毒物),我們該怎麼辦?幾個橋段的安排與對話也不錯(呃,我忘了是哪裡...)。但集中為一部戲之後的凝聚力卻不夠,橋段之間並沒有很緊密的相對關係,戲中的主題反而很容易失焦。

簡介中讓我以為這齣戲的其中一個重點是「畢業」或「畢業生」,但像是身為大學畢業生應該有的煩惱(找工作、準備研究所、不知道未來要幹嘛)在戲中的角色裡看不太出來,簡單講就是不像畢業生。末日來臨、流言四起也沒有很讓人有深刻的感受,像是在一齣戲裡看到戲裡的人在看另一齣戲一樣,只是聽人說的。雖然流言本身也都是聽人說的,但是流言的真實性第一在於「三人成虎」,也就是你聽到愈多人講,就愈覺得它是真的。第二點,在於講的人要把流言講的跟真的一樣。這兩點在劇中都不太成立,角色間談論很多內心世界的言論,另一方面卻像是漠視周遭的變化,和整體環境的互動不多。戲中展現出來的世界太小了,小到無法說服我。然後幾個對話會似乎忽然和現實接上軌道,例如Jane在變臉後忽然提到對面小男孩因為喝牛奶而死掉,Sunny說有很多人失蹤,還有幅射傷害等,都有點像是忽然冒出來的東西。缺少轉折點、社會背景和角色沒有交集都有關係;另一方面,所有角色都太「獨立」也是原因之一,觀眾並沒有感覺到「社會」的存在。例如,我們沒見到一大批人在談論這樣的事,只有幾個人兩兩相互交談,或是街道上的大字報、噴字、或任何社會正在崩解的證據。而言談的內容卻又無法確實放大,將它看成是整體社會的現象。除了對話間所敍述的「小故事」外,我們幾乎見不到任何可以證明流言屬實的東西。有種像是「主角們是唯一相信/聽到這些留言的人」的感覺。

結束
自從進入政大英文系之後,每年的畢業及話劇之夜幾乎快成了我的例行公事。看了這些年來系上的製作,我發現每屆的畢業生對自己的作品都很自豪(包括我自己這 一屆),也都有各自的驕傲之處。有些東西,在當時的感受下看來是完美的,但事過之後再回頭看看,其實會發現它並不完美。之所以會覺得完美,其實是當中的努 力過程。一群同學們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其中的甘苦是外人所不能解的。在同儕們一起親手完成畢演的這個過程下,所有的小瑕疵看來都會變得微不足道。現在 再回頭去看當初我們拍下的演出,才看出當初的演出並不完美。讓演出完美的其實是那時的感動,和同學/學弟妹們一同努力的感動。現在的我發現,這才是畢演最 值得珍惜的地方。

留言

淺光寫道…
目前能寫下的東西大概就止於此,其實戲只看了一次,還落了20分鐘。或許有落掉的那20分鐘會有所差別,也或許沒有。不過就先這樣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Unix 重新導向跟 2>&1

薰衣草茶實驗中...

用 HTML mailto 屬性指定標題與信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