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07的文章

滑鼠終於出現它該有的表現

 我有一隻羅技VX Revolution,在它上市之後沒多久就買了,想來該有個半年一年了吧。當初我可是在它在台上市之前就相了很久,到國外網頁到處查詢它的資料,確定品質表現皆符合我的期待,並且沒什麼大問題之後,忍痛買下它(才沒一兩個月前我才買了另一隻羅技V400)。這隻滑鼠什麼都好,可說是我所用過最棒的滑鼠,我懷疑我是否還會有機會買到比它更好的滑鼠了。另外,也是因為這隻滑鼠,讓我決定以後絕不會再買羅技的任何產品。為什麼呢?當然不是因為品質或客服不好,而是另外的原因。也許等我改天想談時再來談這件事,今天要講的是這隻滑鼠的事。  買來後沒多久,我發現滑鼠的按鍵在電腦由休眠或螢幕保護回復時會暫時失靈,有時會持續後久,然後才發瘋似地拚命按。這問題自此困擾了我很久,後來我發現羅技的 LCC會不時當掉;在按鍵失靈時也是同樣的情況, LCC 重開之後才會正常。而若不用 LCC 、使用Mac OS原生的驅動程式則完全無此問題,而且遊標的順暢度也更好,但這麼做滑鼠的一大堆按鍵等同癈物。好在 LCC 平時表現還算正常,所以也就容忍它這樣了。直到昨天在處理系統的問題時偶然發現羅技更新了 LCC 的版本,雖然之前已更新過好幾次,但這次似乎是從1.6直接跳到2.2.2,姑且就來更新一下。沒想到,重新開機之後忽然覺得滑鼠異常的順暢,還以為是自己心理作用產生錯覺。但這是真的,羅技終於改進了它Mac驅動程式的效能,按鍵失靈的情況目前看來是消失了,這滑鼠也總算能不負它2.4G的無線能力。  不過,即使是這樣還是不會改變我不再買羅技產品的決定,兩者是無關的。

Mac也是會當機的

 最近我的小Mac不太穩定,好像有事沒事想找我麻煩來當個機。以往雖然也有發生過系統不大穩定的情形,但都還不至於整個死當,就算真的kernel panic也都還有個像 thick box 的效果出來叫你重新開機。偏偏這幾次的當機現象是從網路開始出問題,之後無法執行新的程式,接下來整個系統慢慢鎖死,只能用冷開機的方式解決。幾次下來後,我有點小怒,因為我的⎋按鈕有問題!!  在網路上找了一下,發現這現象出自Mac OS X中一個程序的瑕疵。這個程序叫lookupd,是專門處理網路ip的小東東。雖然很小,乍看之下不怎麼重要,但是如果它掛了、對系統的影響還真是不小。我在網路上找到其它的現象是某些網頁會造成lookupd停止回應(就是當掉的意思...),解決方法是把這些網頁的ip在系統的hosts中設成0.0.0.0,讓它指向一個不存在的主機。不過這方法實在不是很漂亮,我不知道是哪裡的網頁造成我的電腦當機,而且這並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以後不會再發生同樣的事(萬一又遇到同樣會造成當機的網頁呢?)。後來我找到一個 unlockupd ,它會定期檢查lookupd有無回應,若沒有則叫系統重新啟動lookupd,並且做上記錄。雖然無法直接在系統層面修正lookupd,不過至少好一點。我打算用一陣子看看,也許之後能在log中找到多一點線索來修正這個問題。

群(The Swarm)--讀後感2

 剛拿到這本書時,我並沒想過自己會讀得這麼快。因為書很大一本,厚度很夠。但開始讀起來後,我發現自己很快的上手,並且相當投入於這個故事中。一個禮拜之內我就讀完它了。  一邊讀的感覺,作者把氣氛營造得相當合貼,在主角們(各地的科學家)發掘、感受那些奇怪現象的同時,給予讀者一種風雨欲來的態勢。因為剛開始時各地的科學家是在其各自的研究領域中發現這些異象,而事實上,就連這所謂的“異象”其實對他們來說也還算正常,除了鯨魚的消失以及攻擊人類的行為外,並沒有太令人驚異的東西。但妙就妙在這些奇怪現象是同時在各地的海洋上發生的,某地的一些事件,在另一個科學家的居住地不過是新聞報紙的一個小角落。但是它們就這麼巧妙的被串連起來,你好像可以隱約瞧見一個陰謀的誔生。而這一切不過是開始而已,後面你會發現作者在人物的描繪及設定上也相當成功,幾個主要角色在面對這些危難的當頭都還得面對自己的私人感受,雖然讀起來有些像是大雜燴,故事的轉折卻很自然,一點也不做作。  另外,書中的許多場景讀起來很有給人好萊塢電影的感覺,只是這“電影特效”是用文字“寫”出來的;很有趣。妙的是,書中人物的對話中不時會提及一些電影的內容,似乎是又和電影般的文字敍述相互呼應。  嚴格說起來,「群」的許多故事架構並不是很新穎。不論是海中的“新”物種、這物種對人類的敵視、人類自身在面對外敵時的自私心態、還有在某人身上被凸顯出來的大美國主義,這些都算是老梗了;不過這些老梗都算用得不錯(除了很誇張的大美國主義外。我個人覺得作者法蘭克.薛慶應該很討厭美國人,至少他應該不喜歡美國政府自以為是的老大心態)。  除了老梗之外,事實上,我認為「群」有個地方是其它一般的小說無法比擬的,也是我認為它之所以值得一讀的原因。「群」其實該算是一本「硬科幻」的小說,而且它可說是辦到了我認為一本理想科幻小說該辦到的事(也算是我個人的目標)。它在敍述、描寫一些科學事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看作者或在對話、或在旁述中清晰地向讀者解說這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就很令人咋舌;也可見作者對它下了多少功夫與心神。如果你把它重頭讀到尾,你會發現它簡直就像一本科普書,不同的是它將科學事實融入故事中讓你好好的去享受。而最重要的是,作者在科學事實的背後加上科學性的想象,例如對Yrr的假設、以及為了攻擊人類而用基因工程製造出的物種;這些都讓人享盡了閱讀科幻小說的樂趣。若要我來說,我會說「

群(The Swarm)--讀後感1

前幾天在Page One看到這本小說,關於海洋,但絕對不是什麼溫馨的故事。之所以會注意到這本書其實是海報上的這句話吸引住我的目光:     「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竟是殺人」 不過,會讓我想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這個作者的深入考證。把科學事實與想像結合,讓讀者可以讀到確實的科學知識是很棒的。 我目前只讀了前面一部分。不過作者將海洋的微小異變慢慢的帶入小說中,一邊也解說了很多海洋生物學與石油的相關知識,可以讓人一步步的進入狀況。故事 的場景遍及世界各地,從南美的秘魯、北歐的挪威、到北美的加拿大、還有德、法等地。在我所讀到的地方,主要環繞在兩名科學家(分別在挪威與加拿大)身 邊,他們都已查覺到海洋生物的一些變化,但卻仍然不解、且未意識到這些事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其實,這本小說讀起來有點像好萊塢的電影情節,災難在蘊釀中、 英雄科學家正抽絲剝繭的一步步找尋真象。但小說和電影不同的是,它的步調和緩,相對的更深入事件的核心,提供讀者的觀點也更多;比起電影單調的英雄主義實 在好上太多。雖然還沒看完,不過我相信我會很享受這部小說。

生命的轉折點

昨天去了 Willy的部落格 ,才發現又有一位同學 入伍了 。看著同學們一個個步入自己的轉變(入伍、職場、升學),我才驚覺原來我又與生命中的轉折點相遇了。只是這次不是我的,是我身邊的人的。忽然間有種暢然所失的感覺,好像自己又被拋在後頭了:這算是延畢的後遺症吧! 暑期的這兩個月來我不斷的敲擊自己的腦袋,想找出生命的出路。也許,這就是原因只一。見事情沒有著落,好像又讓人更驚慌了些。這場不可抗力的延畢讓我感覺自己似在無意識中希望能延長轉折的階段,讓路途的轉換能更順遂。這大概是個如意算盤,可能打得不太好,所以不管我怎麼敲擊自己的腦袋也不能成事,感覺自己又變成那個坐著空想的人。而我的下個轉折點,應該要是始於付諸行動的那一刻。 我知道。 我一向都知道,只是想提醒自己,那一刻快到了。

下午家裡沒什麼人在,衣服丟去洗後,也把許久沒清的磨豆機清理清理。一些可以洗的部件放乾了之後,再裝回去。看著乾淨無垢的機件,靜靜地在那裡,我開始想像下次再丟入豆子時的清新。 期待下一杯好咖啡。